十分鐘搞懂美國FED

2021-07-14

《聯邦準備法案》制定時刻意規避了「單一中央銀行」的概念,所以美聯準的組織結構設計是全世界最複雜的。

我們在看世界經濟、財經相關的新聞資訊時,常常會出現「FED」這個名詞,通常會簡單介紹說它是「美聯準」,一個類似中央銀行的存在。

為什麼會說是「類似」央行的存在,而不直接說它是「央行」呢?

下面我就來說一下央行是做什麼的,還有美國為什麼沒有中央銀行而是出現了FED。

大多數人大概都知道,中央銀行是負責控制國家的貨幣供給、信貸條件,並且監管金融體系如商業銀行及其他儲蓄機構,是一國最高的貨幣金融管理機構,要能維持金融安全與穩定。

所以在大多數國家中央銀行均屬國有,讓政府得以介入貨幣政策,但仍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,免除政治力干擾,央行的最高長官不因政權更替而隨之變更,亦不得參與政治活動,達到所謂「獨立的中央銀行」。

在我們台灣,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是直屬於行政院,具有部會級地位,監事會、理事會成員、還有央行總裁,都是由行政院提給總統任命的。央行肩負穩定國家金融發展、維持物價平穩、維護新臺幣的幣值、管理中華民國外匯存底等重要事務。

台灣的央行是在有中華民國成立(1912年)後隔了16年(1928年)就有中央銀行了,不過美國與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相比,美聯準誕生的算很晚的了。從1791年美國有了國家銀行開始,一直到1913年才出現了美聯準(FED),相隔了122年。

這當中的一百多年間,美國難道不想成立中央銀行嗎?

美國亦曾多次試圖成立中央銀行,但因為以前的美國,是以聯邦的形式組成的鬆散組織,大部分的行政權力集中在州政府,而非聯邦政府。所以即使這一百多年間曾經出現過美國第一銀行、第二銀行,但都還是以關閉收場;就是因為有人擔心央行權力過大,或央行會被少數利益集團利用,遲遲沒有成功地成立央行,故在除了第一、第二銀行存在時間之外,有長達70年沒有央行管理(1836-1907),這時期美國的金融市場經歷了放任自流式的大發展,銀行擠兌造成市場崩潰的情況經常發生。

"銀行擠兌,銀行或金融機構被大批的存款客戶要求提款領回自有的儲金,銀行很可能支應不及而宣告營運困難,倘若未得到其他援助或無法減緩擠兌情事,則該銀行極有可能因此宣告倒閉以及信用破產。畢竟銀行接受存款之後,並不是單純地把客戶的錢放置保管,而是會把這些錢發作貸款、或者投資,以賺取當中的利息。 所以銀行內所擁有可動支的金錢並不等於所接受的存款總額。當大量存款客戶在短時間內要求提款時,銀行並沒有足夠的可動支金額來支付這些提款金額,就等於銀行無力償付債務,最終將導致破產。這樣單純由存款引發的破產事件即為擠兌。

在美國的那70年之間的金融市場放生時期,就有超過500家銀行相繼倒閉,很多人的畢生積蓄可以說一夜之間付諸流水;後來1907年美國股市大跌50%,經濟衰退引發了恐慌,出現了很多對銀行和信託公司的擠兌事件;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發生在一家紐約第三大信託投資公司的倒閉事件,導致恐慌在全國範圍蔓延開來,引發了一場席捲美國的金融海嘯,並且影響到了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,形成全球第一次金融危機。

但在當時美國成為了唯一一個沒有中央銀行的金融大國,原本美國人們一直認為美國經濟即使沒有中央銀行也是堅不可摧的,但是在這樣的金融危機之後,美國國會意識到聯邦政府無法只依靠有錢人、銀行家來阻止金融危機的發生,於是後來在參議院、眾議院以及政府長達5年的反復辯論和權衡角力之下,終於在1913年通過了《美聯準法案》,建立了一個新的中央銀行系統,叫做「美國聯邦準備系統」,簡稱「美聯準」,英語:Federal Reserve System ,,就是我們現在說的FED。

這個FED包括聯邦準備理事會(Federal Reserve Board of Governors,聯準會)、聯邦準備銀行(Federal Reserve Bank,在12區域有分行)、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(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, FOMC)、三千家會員銀行及3個諮詢委員會

怎麼好像很複雜?其他國家央行有這麼多花招嗎?美聯準的組織結構設計是全世界最複雜的。《聯邦準備法案》制定時刻意規避了「單一中央銀行」的概念,採用的是聯邦政府機構加非營利性機構的雙重組織結構,就是讓公部門跟私人機構混合作業,從而避免了貨幣政策完全集中在聯邦政府手裡,讓美聯準能夠保持一定獨立性,避免被個別集團控制,畢竟這樣很難在所有職位上都安插自己的人馬。

根據法案,美聯準從美國國會獲得權利,其決議無需獲得美國總統或者立法機關、任何高層的批准,它被看作是獨立的中央銀行,且它不接受美國國會的撥款,其成員任期也跨越多屆總統及國會議員任期。

用簡單的說法來讓大家瞭解這個美聯準的任務分配。

「聯邦準備理事會(聯準會)」是聯邦政府的一個機構,薪資由聯邦政府支付,向國會提交報告並向國會直接負責。成員有7位理事,都是由美國總統提名,經過參議院同意,其中主席是由總統任命的。聯準會即美聯準系統的主管機關,負責監管聯邦準備銀行的運作,訂定貼現率、存款準備率。

「聯邦準備銀行」是根據法案把美國劃分12個區域,每個區域都成立一家銀行,分別管理自己的轄區,所以在美國有12家聯邦準備銀行。每家銀行都類似企業的運作,有董事會跟公司股份,董事裡會有政府派、股東派跟產業派。它是整個美聯準系統中的實際執行單位,協助聯準會監理銀行與金融運作,同時收集各區的經濟運行狀況,報告給美聯準系統能做出合適的貨幣政策。

「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(FOMC)」是實際上制定出貨幣政策的單位,顧名思義就是透過召開會議來決策。委員會有12名委員,包含聯準會的7位理事、聯邦準備銀行的5位行長,其中因為在紐約區的銀行是負責執行公開市場操作,算是最大最重要的銀行,所以紐約的行長必為委員,其餘4位由各區行長輪流。每年要開八次會議,大約是每六周一次。

整個美聯準系統的目標是希望取得經濟成長與通貨膨貨之間平衡,所以FOMC在會議中將討論美國的貨幣政策,包括利率的升降、量化寬鬆政策(QE)的操作、對未來經濟的評論等等內容,金融市場對這些決策的反應相當敏感,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各種資產的價值變動;並且在未來約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里,這些決策也會影響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、就業狀況和物價水準。

由於美元是世界貨幣這個地位,美元價值的增減對全球貨幣環境的總影響力很大,在這邊提醒有在參與投資的朋友們,對於美聯準的決策內容是絕對要關心的。

以上是今天的分享,感謝你的陪伴,歡迎至臉書、IG追蹤理財太太,也請幫我多按讚、多分享跟訂閱。想進一步跟我討論的話,也可以加line私訊我,或加入理財太太的fb社團。我們下次見,拜拜。